2020-06-19 23:01:57 sunmedia 1242
青年畫家米巧銘畢業(yè)于列賓美術學院油畫系,經(jīng)歷了長達十年的學院派教育的浸染。作為活躍在中國當代藝壇的一名80后新生代油畫家,米巧銘在探索自己的藝術道路時,先是從中國戲曲人物尋求突破,隨后在“梵韻吉相”系列油畫中形成了一種新的面貌。
在中國當代寫實創(chuàng)作領域里,很多人嘗試過用油畫材料和技法來表現(xiàn)國粹題材,或者用精細化的超寫實方式來達到一種照片式的視覺文化。然而,米巧銘的創(chuàng)作并不屬于這兩種中的任何一種。她對描繪對象的還原并非首要任務,而是存在于作品中的詩意精神。米巧銘這種創(chuàng)作理念的激情源自中國傳統(tǒng)中儒、佛、禪文化中所推崇的浪漫主義精神的回歸。米巧銘的佛像系列最大限度的呈現(xiàn)了她對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感悟,以及如何將這種感性滲透于作品中。
細細品讀米巧銘的佛像系列作品,我們會發(fā)現(xiàn)頻繁出現(xiàn)的三組意象:作為背景的古畫或壁畫、作為主題的佛像或唐三彩、作為點綴的桃花或木棉花,這三組意象以一種具象化處理的佛像主體與抽象化處理的背景模式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中國歷代名畫的發(fā)展一直與出世的道家、佛家息息相關,如“道法自然”,“明心見性”,以“禪心”及“禪境”,“禪趣”,“禪氣”等。米巧銘從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中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將宋、元時期文人繪畫的情懷與精神融入到畫面中去,成為整幅作品的大背景、大基調。而作為具象化描寫的佛像主體,則有著一種厚重的歷史質感,就像一種不斷承襲的文化符號,與洋溢著生命能量、充滿浪漫氣息的一束束桃花枝椏,共同呈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詩意精神。
此外,佛像系列不僅僅是畫家對歷史文化的深刻感悟,還融入了她對時空的獨到見解。畫面中那些晦明不定的光線背景中的古畫,是對歷史上某個時間點的精神世界的探尋,是對時空中的一種“過去”的描繪。而作為視覺主體的佛像,因其歷史信仰功能的延續(xù)性,反而是處于一種“從過去直到未來”不斷進行中的時間維度中,而作為點綴的桃花或木棉,有著短暫的花期,與遙遠的“過去”和“未來”相比,只是被截取一瞬間的“現(xiàn)在”,在“過去”和“未來”的夾縫中一閃而逝。由此,通過古畫、佛像、桃花這三組意象不斷進行排列組合,呈現(xiàn)出一種不斷變化的時間與空間的本質聯(lián)系,讓觀眾在這種不斷變化中,深刻體會“過去”、“未來”和“現(xiàn)在”三種時間維度所帶來的復雜感受。
在“過去”、“未來”和“現(xiàn)在”三維時空中不斷穿越的古畫、佛像、桃花,就像一種不斷組合的圖式。當代批評家吳鴻認為,米巧銘并不是通過圖式或形象來再現(xiàn)一個客體性的對象,而是將主體對于客體的審讀,以及客體對于主體意圖的理解和進入,放到一個交叉性的時空關系中去表現(xiàn),這就是拉康所說的主體間性。米巧銘通過她的作品努力達到了一種社會文化學的主體間性邏輯指涉。從這個社會文化學的意義上講,米巧銘的佛像作品中產(chǎn)生了一種文化和歷史的張力場。這種張力場既是米巧銘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新認識與再創(chuàng)造,又是對歷史中人類靈魂和命運轉折的深入探索與自我拷問。
可以說,米巧銘佛像作品的意義超越了淺層的視覺愉悅,在一種歷史文化的時空精心重構中,對人類靈魂和命運的思考生發(fā)出一種新的現(xiàn)實意義,令人為之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