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9 23:01:57 sunmedia 1076
10月31日,金庸先生駕鶴西去。而在此不久前,被稱為“同人作品第一案”的金庸著作權維權案也剛好落下了帷幕。廣州市天河區(qū)法院一審判決被告楊治(筆名江南)賠償原告查良鏞(筆名金庸)經(jīng)濟損失168萬元及原告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20萬元。
同人作品的定義
粉絲經(jīng)濟時代,同人作品順應著粉絲經(jīng)濟行業(yè)浪潮應運而生,在小說、視頻、游戲、動漫等等多種作品形式里發(fā)展得如火如荼。
那么何謂“同人作品”?一般認為,將他人作品中的人物運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并利用了原作品的人物形象、人物關系、故事背景或者情節(jié),就是所謂的“同人作品”,使用“同人”的目的,大多是希望利用原作品人物在讀者中形成的影響力幫助新作品在同類作品的市場競爭中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
案例回顧
2016年10月11日,著名武俠小說作家查良鏞因認為作家楊治的小說《此間的少年》大量使用了自己小說中的人物名稱,如喬峰、王語嫣、郭靖、黃蓉、令狐沖、楊康等等,將楊治等起訴至廣州市天河區(qū)法院。
查良鏞訴稱,《此間的少年》中運用的人物名稱都來源于其作品,包括了《射雕英雄傳》、《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神雕俠侶》等,而且人物間的相互關系、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故事情節(jié)與上述作品實質相似,楊治未經(jīng)許可,照搬原告作品中的經(jīng)典人物,對自己作品進行改編后不標明改編來源,擅自篡改自己作品人物形象,嚴重侵害了自己的權利。
被告楊治辯稱,小說《此間的少年》的故事在虛構的汴京大學展開,年代設定為北宋年間,小說描述的生活場景、器物、文化都表明其講述的是當代校園生活,人物也是校園中貼近生活的典型人物形象。
法院認為,楊治所著《此間的少年》利用原告小說中的元素創(chuàng)作新的作品,借助于原告作品整體上已經(jīng)形成的市場號召力與吸引力提高新作的聲譽,可以輕而易舉吸引大量熟知原告作品的讀者,通過出版、發(fā)行獲得經(jīng)濟利益,具有明顯的營利性質,客觀上增強了自己的競爭優(yōu)勢,在圖書出版、策劃、發(fā)行領域與原告存在競爭關系,構成不正當競爭。同時,法院認為,《此間的少年》并沒有將小說情節(jié)建立在原告作品的基礎上,因此并未侵害原告所享有的改編權、署名權、保護作品完整權。
法律邊界
在討論同人作品的合法性之前,應當理清同人作品的法律屬性。
廣州創(chuàng)品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的張律師想要強調的是:同人作品不同于著作權法意義上的改編作品。我國《著作權法》對著作權人所享有的改編權的定義為“改變作品,創(chuàng)作出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新作品的權利”,也就是說,著作權法上的改編,是指改變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但不改變作品的基本內容和核心價值的行為。比如,將《紅樓夢》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將漫威漫畫改編成電影,無論改編作品中的形式如何,其中的人物特征、人物關系、故事情節(jié)等都仍是以原作品為基礎的。但是,正如前文提及的,同人作品往往使用原作品的人物名稱、特征和關系,并為滿足粉絲們的“腦洞”而創(chuàng)作出與原作品不一樣的故事情節(jié)。
那么,同人作品的法律邊界在哪里?怎么樣才能避免踩到法律“雷區(qū)”?廣州創(chuàng)品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的張律師給出了以下鑒別方式以供參考:
在進行同人作品創(chuàng)作時,應避免在作品情節(jié)上產生重合,避免與原作品構成實質性相似。
在金庸著作權案中,一審法院認定,小說《此間的少年》雖利用了金庸作品中的人物,包括人物名稱、人物特征、人物關系,但并未將小說故事情節(jié)建立在金庸作品的基礎上,因此并未侵害金庸所享有的改編權、署名權、保護作品完整權。
前文已述,同人作品通常并無與原作品之間具體內容、情節(jié)上的實質性相似之處,因此不屬于改編作品,不構成對原作品署名權的侵犯。也正是因為兩部作品在情節(jié)上的實質性差異,同人作品創(chuàng)作者基本不存在有對原作品進行歪曲和篡改的可能,因此也未對原作者的保護作品完整權構成侵犯。
簡而言之,從著作權上看,同人作品的作者應當在著作權法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創(chuàng)作,即僅使用原作品的人物名稱、人物性格、人物關系等抽象的基本元素,而不能借鑒原作品中有關內容、情節(jié)等具體表達。
公開發(fā)表同人作品,盡可能取得原作品著作權人的許可和授權,審慎選擇宣傳推廣手段,防止不正當競爭之嫌。
同人作品的原作品通常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才使得同人作品具有如此高的市場競爭力。在市場宣傳中,同人作品經(jīng)常會利用原作品的知名度和商業(yè)價值,比如《此間的少年》的書名副標題為“射雕英雄的大學生涯”,容易使讀者對武俠人物的校園生活產生好奇和聯(lián)想,這種宣傳手段的目的就是希望借助金庸作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來吸引“金庸粉”。
所以,即使兩部作品的故事背景相去甚遠、情節(jié)發(fā)展大相徑庭,也很難以逃脫“搭便車”之嫌。此類同人作品一經(jīng)發(fā)表,即便不構成著作權侵權,也極有可能利用原作品的影響力,搶占原作品的市場,也很難擺脫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指控。因此,廣州創(chuàng)品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的張律師強調:應在創(chuàng)作前即獲得原作品著作權人的授權,或者避免使用原作品的人物名稱、作品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