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獻禮70華誕校園劇《尋找 <姜椿芳> 》溫情上演。至此,上海外國語大學七十周年校慶的序幕初啟。校黨委副書記王靜,姜椿芳老校長家屬,劇本顧問孟慶和,上海戲劇學院張生泉、李世濤、王曉麗等蒞臨現(xiàn)場,一同追憶校史,致敬校長。 姜椿芳>
青年時期的姜椿芳,一本書,一頁俄文,一個承諾,熬過無數寒冷冬夜;一角落,一包傳單,一個想法,傳遍附近家家戶戶。家境不佳卻自學成才。
中年時期的姜椿芳,辦學校,養(yǎng)人才,以天下為己任,名師助力功德圓滿。致力建校,志向遠大。
暮年時期的姜椿芳,入獄受苦,堅持思考,以創(chuàng)建中國大百科全書為信念;為國著想,不顧自身,用自己的力量撐起人民的希望。國家不富強便至死不渝。
幕布拉起,燈光暗下,演員謝幕......但上外人仍舊緬懷老校長的精神,會將他的風骨永遠流傳下去。
學生觀后感悟:
曹書寧:《尋找 <姜椿芳> 》的驚艷程度超出了我的預想。劇本用話劇彩排,劇中套劇的形式展現(xiàn),在舞臺上同時呈現(xiàn)出了話劇排練和還原過去的兩種場景。多位同學飾演不同人生階段的姜椿芳先生,充分展現(xiàn)了先生熱血愛國、矢志建校、堅定著書的多種形象。先生的勤奮刻苦、堅韌不拔與家國情懷感人至深,讓人肅然起敬。年少的先生將勤奮學習與國家興亡緊密結合,這正是我們當前所需的;而經歷特殊時期摧殘的先生沒有表達無用憤懣,而是深思原因并依然一腔熱血,傾注余生致力于撰寫《中國大百科全書》以提升國民素質。這種理智、專注與純粹是未來我們必不可少的。 姜椿芳>
馬金虎:花少不愁沒顏色,我把樹葉都染紅!《西風的話》,上外人的所有愛國情懷都包含其中了吧?看完劇回去的路上寒風呼嘯不停,頭頂零零散散的星光,想想七十年前也有這么一些人,為了上外的建立和教學工作,奔波忙碌于蕭瑟的寒風中,就覺得很美好,我們以姜椿芳校長為傲,以大百科全書為傲!,也以無數姜椿芳那樣的人為傲!今天,上外依舊教育培養(yǎng)著新的一代姜椿芳,不辜負老校長的遺志,不耽誤自己的時光,我們讀書,學習,星星點點的努力,不就是為了使自己變的更好一些,為了讓身邊的人變的更好一些,讓上外變得更好一些嗎?
陳婷:“如果這個國家不好,那老百姓的生活也不會好,我們總得為這個國家做些什么吧!”姜校長就像駱駝一樣,負重前行。只要國家需要他,無論他身在何方,都會奔赴到國家需要他的地方。姜椿芳先生代表了那個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責任和良知。他歷經磨難而又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學養(yǎng)豐富而又虛懷若谷的治學精神,誨人不倦而又謙謙君子的儒家風范,值得我們尊敬!一言以蔽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邊子書:看完《尋找姜椿芳》這部戲,我收獲最多的是感動。在此之前,我從沒有深入了解過我們的老校長—姜椿芳先生,更不知道他除了創(chuàng)辦上外,有諸多其他的偉大貢獻。在戲中,我看到“老校長”時時掛念自己的學生,時時掛念中國的教育,因此,他不僅是上外的創(chuàng)辦者,更是中國教育的奠基者之一,我們也應懷著這份感動,不負老校長的殷切期盼,為社會,為祖國貢獻力量。
顧子儀:在看完《尋找 <姜椿芳> 》之后,我深受觸動。盡管描述的事情年代久遠,但是我依然能感受到姜椿芳先生的個人魅力,在學術方面的造詣,以及心系國家、兼濟天下的滿腔熱情。這部劇對于上外的學生來說意義非凡,雖然姜先生已經逝世將近35年了,但是這個學校依然保存著他的精神,他對第一批學子們的期望,也就是現(xiàn)在上外對于我們的期望:學習語言技能和文化,報效國家。這一點是我們都應該明確和牢記的。 姜椿芳>
楊亦奇:站在臺側,與演員們近在咫尺,便擁有了觀賞劇目的獨特視角。臺上,初辦學校的“姜椿芳”意氣風發(fā),迫不及待地想要振興中國的教育事業(yè);在邀請不愿出山的陳先生時,他用一顆想要報效祖國的赤誠之心打動陳老;文革后被釋放的他發(fā)出“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的低吼,依舊不忘初心…一幅幅場景,再現(xiàn)了姜校長溫文爾雅的學術氣質,堅韌不拔的意志精神,以及心懷學生、心懷國家的家國情懷。一出酣暢淋漓的大戲背后,是臺上演員的縱情綻放,也需要場務的通力配合。作為場務,我有幸多看了兩遍《尋找 <姜椿芳> 》,但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體悟。當紅色幕布緩緩落下,姜椿芳校長的肖像投影呈現(xiàn)其上,我都無比感動!他的眼神溫和而又堅定,似是欣慰地看著臺下每一位上外學子,又包含著對這片土地深切的熱愛。 姜椿芳>
馬鐵如:在話劇末尾,“導演”提出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到底什么是“姜椿芳精神”?對此,一千個上外學子就會有一千種不同的理解和詮釋方式。我認為姜校長的故事給我們上了有關理想與信念的重要一課。雖然我們來自五湖四海,學習著不同的語言與知識,但我們齊聚上外,擔任著共同的使命,那就是積極為國家為社會作出貢獻!
陳宇帆:站在離舞臺距離最近的地方,從排練開始,我已經把校史劇看了許多遍,但仍有一些片段讓我每一次都感到震撼。當我聽到飾演年邁姜校長的演員在舞臺上顫抖地背誦著《海燕》,我感到跨越了時間的力量。那是過去的歲月里姜校長和各位有識之士的力量,是沖破黑暗的搏擊、兼濟天下的情懷。這種力量穿透了語言的蒼白和時代的更迭,真正詮釋著“愛我同胞,愛我中華”。
陳曼婷:《尋找姜椿芳》重現(xiàn)了上外的建校歷史,姜校長的博學多才、文質彬彬、情懷高尚,奠定了上外人“格高致遠,學貫中外”的眼界與精神?;赝感5慕ㄐv史,我們于母校只是滄海一粟,母校于我們卻是青春的全部。多么慶幸我是一位上外人!
王星惠:在70周年校慶即將到來之際,《尋找姜椿芳》作為上外的校史劇,帶給我們的不只有對第一任校長姜椿芳的更深層次的了解,還有作為一個青年該如何對待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態(tài)度!
林依諾:校史劇《尋找姜椿芳》,以非常新穎的“戲中戲”結構,通過講述同學們排練校史劇的過程,巧妙而生動地展現(xiàn)出了上外首任校長姜椿芳先生的生平,詼諧而不輕浮,平易而不淺薄,深沉而不古板,使我們體悟到了在上世紀那紛亂而迷惘的時代中,姜老是如何白手起家,艱辛創(chuàng)業(yè),這背后蘊含的是中國知識分子對民族復興的殷切期盼。在觀劇時,無數次被先輩們的拼搏和獻身精神所感動,正如謝幕歌曲中的一句歌詞:“花少不愁沒顏色,我把樹葉都染紅”,身為新世紀的上外學子,我們更應承繼前人的精神,努力學習,不懈奮斗,為建設更出色的上外、更強大的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烏克蘭留學生Boguslaw Krynicz(柯博文):這部戲非常厲害,我很喜歡、看了這部劇,我對上海外國語大學的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烏克蘭留學生Valerie Dabizha(丁樂):我覺得演員們都很專業(yè),我完全看不出來演員們都是學生,演出水平特別高,我深受感動。
吳雨辰:看劇的過程中,我滿腦子都是:我愛上外!我愛上外!!愧于自己的淺薄,我今天才知道上外首任校長姜椿芳先生坎坷不易的生平經歷,以及他的杰出成就——奠基中國現(xiàn)代百科全書!演員們有學姐學長,還有我的同學,他們真的很棒!感覺到他們是真實地浸入了那種愛校愛國的情懷中。他們的表演讓我?guī)状味几袆拥搅鳒I。從高中開始,一直對國家深深熱愛的我,開始想為國家做自己的貢獻。那時,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提分?,F(xiàn)在到了大學,我的自由更多、平臺更廣、責任,也更重了。雖然我現(xiàn)在對未來的規(guī)劃還不是很清晰,但我堅信,我們現(xiàn)在要多方面充實自己,從微不足道的小事一點點做起,并始終保持積極堅定的態(tài)度,我們終有一天,會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為學校社會和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上一輩人對學術的孜孜以求和對國家的強烈責任感始終讓我敬仰,我們年輕一輩一定不要辜負社會交給我們的重任,要踏實、堅定地一步步向前邁進。展望未來,前程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