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9 23:01:57 sunmedia 4093
企業(yè)觀察報訊(記者 高科 通訊員 聶長慧)職人,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群體,他們千百年來薪火相承,守護著自古以來流傳于日本列島的傳統(tǒng)手工藝,并以那種天清地寧的處世態(tài)度、臻入化境的神技和對于自己賴以安身立命的手藝的敬畏與專注,被視為進入了一種常人難以企及的高遠境界。
而當問及他們本人什么是“職人”時,往往得到謙恭而平淡的回答,答案本身也都是一些最質樸的初衷。總結之,無非一句話:“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個說來容易,做到卻極難的標準??赡芤舱怯卯吷臅r間和精力去做了一件事,才讓他們在自己所活躍的領域成為某種象征。
其實早在江戶時期,“職人文化”就作為一種亞文化在日本盛行。從那時起,“料理師”就被作為“職人”的重要代表。不同于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的“廚師”,料理師們得以傍身的絕藝和受人敬仰的資本,往往并不是能做出上百道菜的筵席的能力,而是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的料理技藝,讓特定一種食物中的“うま味”發(fā)揮到極致的精神力。
今天英語中的“Umami”,其實就借音于日語的“うま味”,最初由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定義,意指唾液淀粉酶與氨基酸、含氮化合物、有機酸等物質產生化合反應后所帶來的一種復合的、多層次的、讓人產生愉悅感的味覺體驗,是人類可以辨識的五種基本味覺之一,之于中文,便是“鮮味”了!同時,“うま味”也成為衡量日本料理特別是“江戶前料理”優(yōu)劣的重要標尺。
東京地區(qū)古稱“江戶”。得益于大自然的偏幸,江戶川、多摩川、目黑川、荒川……諸多河流的沖擊,給這片平原和鄰近海域帶來豐饒物產。尤其江戶前海域出產的肥美魚蝦,更被視為世界頂級食材。因此,所謂“江戶前料理”,即指以江戶前海域新鮮捕撈的魚貨所制作的地方特色料理,其中尤以“壽司”“烤鰻魚”和“天婦羅”馳名天下。
日前,為尋找鮮味的秘密,探訪料理職人的神秘世界,《鮮味的秘密》攝制組特地來到日本,進行了為期數(shù)天的拍攝。我們發(fā)現(xiàn),這里的料理職人總是喜歡一些帶有“一”字的日本成語。大抵他們的“職人精神”也可以用“一”字概括吧!是一心登峰造極的技藝美學;是一以貫之的生活哲學;更是對一種味道近乎偏執(zhí)的追求。在這種精神作用下,他們當中少數(shù)特別優(yōu)秀的人逐漸超越凡人……
一期一會:與客人一生只有一次會面
地面還留些許余熱,舉目望去,晚霞已將天際染成紅色。隨著夜幕西垂,清爽的海風中開始略帶一絲涼意,當林立的大廈燈火亮起,隅田川的波光也隨之變幻著光怪陸離的色彩:紅、橙、黃、綠、青……一浪接著一浪。在被稱為“水彩都市”的東京江東區(qū)的夜晚來臨之前,按事先約定,我們來到了這間名為“みかわ是山居”的小店。
店面雖小,但說它是東京餐飲業(yè)的拱頂之石也不為過,因為這間小店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江戶前料理三神”之一、“天婦羅之神”早乙女哲哉???,就是這個瘦削的老人,站在那里笑吟吟地,像是早就在等待我們的到來。
“一期一會”,是日本料理人奉行的待客之道,意指把每一次招待都看作是與客人間一生唯一的會面。懷著這種珍惜的心情,去為客人認真制作料理,“うま味”便已成就了一半。
而一間好的餐廳要能夠讓客人產生“絆(きずな)”(“絆”,是一種難以言說又無法割舍的情誼,可看作料理師與食客間心靈的紐帶),有賴于諸多點點滴滴感受的疊加——也許是一口美味的食物、一句動聽的話、一個暖心的動作……
早乙女哲哉就是這樣一個重視“絆”的傳統(tǒng)料理師。不似在別的大師店里進餐時的壓抑,一進到“みかわ是山居”,我們就立刻感受到那種撲面而來的輕松氛圍??腿藗冸S意地給他照相,同他聊天,甚至開上幾句玩笑;客人點菜時,他會親手遞上店里特制的水墨畫菜單,連單冊上那些栩栩如生的魚蝦蟹貝,也都是他親手繪制。
在不忙的時候,你甚至可以要求跟他勾肩搭背地合個影;如果你是年輕漂亮的女孩,夸了他幾句,他一高興沒準還會隨手把店里的東西送你,多是一些他向藝術家定制的美器,價值不菲。在用餐結束時,他還會為客人親筆簽名,并親筆畫上一只小蝦呢!
但當早乙女哲哉專注于烹飪時你千萬別去打擾,彼時的他就像一座冰山,表情嚴肅得讓人不敢接近。別見怪,這就是職人對于手藝的態(tài)度,因為他明白,真正讓人產生“絆”的,只能是食物的“うま味”本身。
一氣呵成:食材鮮味被發(fā)揮到極致再果斷出鍋
終于迎來品嘗“神”級美食的時刻,心情不免有些忐忑:到底會好吃到什么地步呢?可能是被貧窮限制了想象力,畢竟我們之前對于“天婦羅”這種食物味道的理解,還僅限于日式快餐店那種級別。
其實天婦羅是隨著南蠻人(江戶時代日本人對葡萄牙、西班牙人的稱謂)的商船和火銃鐵炮一起被帶到日本的舶來之物。彼時,虔誠的天主教徒們齋戒期間不得食肉,又不喜日本菜式的清淡,向來頗擅庖廚之事的南蠻人便把美味海產用油炸了吃。
可以想見,這對于最愛吃魚、當時又基本沒吃過香脆油炸食品的日本百姓來說無異于致命誘惑,天婦羅就這樣逐漸發(fā)展成為日本的大眾料理——那早乙女哲哉的天婦羅究竟有何不同,引得人們不惜提前數(shù)月預約,不遠萬里趕來呢?
說起天婦的制作工序,很多人會說“不就油炸是嗎”?這可能源自這樣一種誤區(qū):熟練天婦羅師傅的動作往往疾若閃電,讓人誤以為操作本身簡單至極,其實決計不然——
早乙女哲哉告訴我們,就天婦羅而言,無論食材本身,還是面衣,都含有大量的水分。當掛好漿的天婦羅進入滾熱的油鍋,水分在極度高溫中瞬間蒸發(fā)。這種脫水加熱,對表層是“烤”,而對被面衣封鎖的食材便是“蒸”了。只不過這一“烤”一“蒸”過程極快,容不得多余的思索,要求料理人對火候的掌握精確到“秒”——
看,此刻早乙女哲哉凝視著油鍋無比認真,沒有任何試溫的動作,只是凝視,仿佛漁民凝視平靜的大海默默祝禱。倏地,幾乎來不及看清,炸筷在空中已經揮舞出優(yōu)美的弧,在鍋里擊起一小朵漣漪,跟著是一陣“噼啪”的聲響,再抬眼時,炸好的天婦羅已在盤中。
第一道美味是“車海老”(牡丹蝦)天婦羅,來不及客氣,我們直接將其送入口中……那一瞬間,回想以前吃的炸制食品,忽然明白了“神”與“凡人”的差距——
多汁而富彈性的新鮮蝦肉,包裹在酥脆到難以置信的焦皮中,伴隨滾油余溫帶來的蒸騰熱氣和胡麻油質樸扎實而不壓原味的醇香,以及來自江戶前海域的極鮮之味,口中即刻歡騰起來。即便吞咽了食物本身,還是留下綿長的回味,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的咬下去。就像七月夏祭隅田川上空的花火,一個接一個地炸裂,迸發(fā)出絢麗的光輝,留下久久不能退散的光暈,刺得人直想流淚……
此時如果還有心思觀察,從咬過的切面你會發(fā)現(xiàn)雪白的蝦肉里貫通了一條半透明未熟透的芯,這,就是鮮味的來源。依據(jù)早乙女的理論,人的味蕾對45℃左右食物的味道最為敏感,而這個“芯”的溫度,差不多就在45℃。這要求對火候精準的把控,由蘸漿到炸成剛好20秒,多一秒,就會消失殆盡;少一秒,則未曾發(fā)揮到極致。
其他菜品也是一樣,火候上些微的偏差,都可能造成對食材鮮味不可挽回的浪費。相對于蝦,星鰻的最佳炸制時間是35秒,舞茸是50秒,而海膽僅需10秒……就像一部機器,早乙女哲哉從未在火候的處理上失過手。
那他如何做到這種精準控制?就像傳說中靠聽覺辨位無敵于天下的盲俠座頭市,聽音,是他的“秘奧義”。無論拌漿聲、油鍋聲、煎炸聲,僅憑細微的聲響變化,便知道面衣的濃稠、油的溫度、食材的生熟。不過這樣的絕藝,是來自五十余年的修煉!
須臾間,讓食材的鮮味通過溫度的快速上升到達頂點,然后果斷出鍋,緊緊鎖住。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勢如行云流水。同時,早已女可以一邊炸天婦羅,一邊暗中觀察6~8位客人進食的速度,往往當你吃完頭一道菜品時,他便恰好為你呈上下一道,因為剛出鍋的天婦羅,方才是最美味。食物的火候也好、進食的節(jié)奏也好,只要身在吧臺后這方寸大小“神的領域”,一切都在掌握之中,這,算作他的又一項絕藝了罷。
一生懸命:用五十六年把一件事做好
早已女哲哉出生于戰(zhàn)后不久百廢待興的日本,由于家境貧寒,15歲那年,在父母期盼的目光下來到東京闖蕩。他起初的理想是開一家壽司店,只因為聽說一流的壽司師一個月可以賺取2萬日元(當時看來是一筆可觀的收入)。去壽司店面試前,他被介紹人帶去一家老字號天婦羅店吃飯。吃著吃著,他隨口問店家:
“做天婦羅一個月可以賺多少?”
對方回答:“3萬吧?!?/p>
結果,吃完那頓飯,想做壽司師的念頭已經打消了,他直接留在那家天婦羅店做學徒。同年,他炸出了人生中第一個天婦羅,誰成想這一炸,就是五十六年。
“一生懸命”,意指一生都在為一件事拼命奮斗。跟早乙女的交談,你會發(fā)現(xiàn)他口中這個詞出現(xiàn)的頻率極高,在NHK的在紀錄片中,也曾用這個詞來形容他。而對于他本人來說,“一生懸命”的全部意義,該就是天婦羅了。
半個多世紀間,每天都在鉆研天婦羅的制作工藝,并且為了最完美的口感,嚴格把握料理過程中的每一分毫;一生炸了3000萬個天婦羅,每天工作10小時,沒請過一天假;即使是父親去世,上午出殯,晚上就趕回店里,只因怕客人等不到想吃的天婦羅而失望……這不就是對“一生懸命”最好的詮釋?
彼時一月2萬、3萬的理想,在今天早成笑談。畢竟早乙女哲哉的名字,已經成為江戶前料理乃至日本料理的一塊金字招牌。即便如此,他也仍不滿足,“我總覺得自己還能做出更好的天婦羅”,他笑說。為達成這個小目標,他現(xiàn)在的理想是活到130歲!
雖然對天婦羅已經很了解,仍然想要炸出更“鮮”之味,對于“當下的自己”從不滿足,早乙女哲哉無疑是一個杰出的職人,正因這份率性和純粹、這種渴望遇見“更好自己”的沖動,才成就了這樣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執(zhí)著追求。當然,也是“鮮味”的魅力使然。
就像前面提到的“うま味”的發(fā)現(xiàn)者池田菊苗,也是通過不懈的追求,于上世紀初從海帶中提取出谷氨酸鈉,使人類菜肴的“鮮味”大幅提升。但他并沒有滿足,而是用畢生的經歷繼續(xù)探索鮮味的奧秘,直至發(fā)現(xiàn)用小麥、脫脂大豆提取味精的方法,使味精的生產在全世界范圍內迅速普及開來。
無獨有偶,在當代的中國也有一個男人,對鮮味的執(zhí)著一樣令人動容。他用三十年只做了一件事——讓人們嘗到更鮮的滋味。
早在1982年,太太樂品牌的創(chuàng)始人榮耀中便在申請助理工程師時,選擇了一個課題:“怎么突破味精的鮮味極限”。當時,他就想到,能不能把鮮味提煉技術和雞的深度加工結合起來,于是就展開了開發(fā)以雞肉為原料的鮮味劑的探索。
彼時,味精的歷史已經接近一個世紀,并且物美價廉,深受市場歡迎。被視作升級換代產品的雞精,從開始就不得不和味精進行比較:鮮味要超過味精、安全性要更好、售價要在同等價位……一系列的困難橫亙在榮耀中面前。但同樣地,他選擇了不懈追求。
所以在今天,我國的雞精不僅在各種指標上超越了味精,在質量、特性、安全性等方面,也全面超出了目前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同類調味品標準。目前,太太樂銷售網絡覆蓋全國各地,并出口至美國、加拿大、日本、中東等國家和地區(qū),這,同樣得益于一個人三十多年的堅守與付出。
我們最終還是無法就“職人”給出一個完整的定義,記得另一位料理大師小野二郎曾在紀錄片《壽司之神》中說過:我一直重復同樣的事情以求精進……我努力攀登巔峰,但不知道巔峰在哪。所以我依然不認為自己已臻完善,只能愛自己的工作,一生投身其中。其實這不正是對職人精神最好的概括?
同時,這也是我們?yōu)榇蠹医沂镜挠嘘P鮮味的第一個秘密:鮮味,首先來自一代又一代熱愛生活、熱愛美食的人的執(zhí)著追求。沒人知道巔峰在哪,我們所能做的最好的努力,只是不斷向更高處前行,畢竟,人的一生長度和寬度都是有限的,做好一件事,已經足夠……
鏈接:探尋人間頂級鮮味 揭開鮮味背后的奧秘
鮮味,是定義美食的普世標準,是人類對味道的極致追求??甚r味究竟從何而來?從江戶前料理之神到愛麗絲卡的孤島餐廳;從莫干山的腌篤鮮到飽含鄉(xiāng)愁的福建的“肉燕”……我們一次又一次尋找問題的答案。
由上海東錦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太太樂食品有限公司、中國農業(yè)電影電視中心CCTV7農業(yè)頻道、中經全媒體聯(lián)合呈現(xiàn)的大型紀錄片《鮮味的秘密》,從全新的角度追尋鮮味的歷史淵源,探尋人間頂級鮮味,用科學實驗的方法揭示鮮味背后的秘密,從歷史的傳奇故事中挖掘美食背后的文化內涵,用一道道美味佳肴和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向你闡釋有關“鮮味”的奧秘。
《鮮味的秘密》即將在CCTV7農業(yè)頻道與觀眾見面,敬請關注!